PG电子今年9月底的地产新政,到目前已经45天,我们发现地产行业发生很多积极变化。从一二线城市的成交看,
本周市场期待的三大悬念,特朗普当选,引发市场对中国政策放松的进一步期待。美联储降息25bp,符合市场预期,国内投资者对中国四季度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充满信心。而周五的人大常委会,仍然将化债放在首要位置,分三年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6万亿。
站在现在的时间点,是否可以对中国的地产行业变得乐观一些?过往那些对政策效果的质疑,对市场方向的悲观是否可以收敛?
我们邀请了专家,为您从基本面、外部环境、政策倾向入手深度分析地产行业形势,为您预测地产行业复苏的趋势,对中国地产2025年的方向做出判断。
9月底的地产新政,至今已经45天。在这45天里,新政的效果在一线城市有很明显的体系,广州深圳10月的商品房成交环比翻倍,上海和北京的楼市景气度也明显回升。然而房企的三季报仍然堪忧,而整体房企1-10月的销售和拿地情况仍然同比有所下降。您是怎么看待当前地产的基本面的?
9月底地产新政推出以来,核心受益的还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,而新政的效果对一线城市周边的核心二线、强三线城市也有外溢,苏州、杭州、佛山等城市的销售表现均有提升。
而青岛、济南、成都等并不在一线城市核心辐射圈范围内的城市,对于新政的利好传导有限,青岛甚至出现10月销售环比低于9月,同比下降35%的情况。具体详见下表。
楼市成交明显回升的背后,是以价换量的作用。整体上看,一线城市销售量恢复,房价回稳乃至于回升的板块还是优先核心资产。本身一线个城市里,也是广深的回稳情况远好于北上。
从二手房挂牌价指数看,整体市场还是以价换量为主,部分二手房主的确情绪好转,但是落实到全国层面,尚不构成房价同比回正。第三方冰山指数显示二手房价跌幅整体收窄,但是仍然存在波动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今年三季报,A股上市的84家房企中,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的共有58家,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则有65家。当然,房企的利润表体现结转,9月新政的效果尚不能体现,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现金流量表。
2024年前三季度,A股上市房企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同比下降33.90%。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-155亿元,比上半年-535亿元的表现,经营性流出有所收敛。
2024年前三季度,A股上市房企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-1283亿元,比上半年减少909亿元,但是较23年同期增加944亿元。行业融资端仍然存在明显压力,但是随着“地产融资协调机制”白名单的推进,房企受益于融资支持,获得信贷融资,用于对冲经营性现金流的流出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本周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,即将成为第47任美国总统。回顾特朗普1.0时期,他提高中国商品关税,全方位对中国采取遏制策略。而特朗普2.0时期,是否会延续其1.0时期的政策思路?特朗普2.0影响中国经济、中国地产的路径是怎样的?中国会在特朗普2.0时期如何反击?
特朗普1.0时期,对中国商品提升关税,2019年,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量的比重由2018年的19.24%下降至16.75%,对美出口下滑拖累了中国出口约2个百分点。
而今年特朗普竞选时,提到对中国商品加征60%关税PG电子,表明他会对其第一个任期的政策变本加厉。而当前的经济形势比2018年,由于地产的拖累,GDP的增速对出口的依赖更重,出口对GDP累计增速贡献率高于2018年,而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仍然维持在15%左右水平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特朗普本身就代表了波动性。特朗普再次上台,全球经济的波动会增大,而中国则是首当其冲,无论是潜在的贸易战2.0,还是各种无形的战略钳制,美国会在接下来四年继续甚至加码限制中国发展,因此,中国未来的经济稳定,就格外重要。
对于地产领域,房价止跌回稳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,毕竟房价背后是大量的住房抵押资产,是居民和银行资产的安全性,房价的波动隐含了中国的金融风险。
周五的人大常委会,并没有如市场预期那样推出2万亿的地产收储专项债,反而进一步专注地方化债,分三年提升地方专项债限额。而央行周五也披露了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,坚持“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”,预计四季度央行将进一步对银行间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。
从您的角度看,现在的财政重点为什么在于化债?后续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联动会达到什么程度?
周五人大常委会和财政部的会议,提出分三年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额度6万亿,而另外2024-2028年每年8000亿总共4万亿的额度用于化债,则基本属于存量。原本市场传闻的专项债用于土地收储和现房收储,也尚在研究中,所以整体并没有达到投资者的预期,地产链期货夜盘和富时中国A50期货均明显下跌。
然而在我看来,化债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增量资金,短期内能落实到实物资产的金额也并不是核心问题。通过化债,2028年之前,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.3万亿元大幅降至2.3万亿元,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.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,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。
在整体土地财政模式退潮,地方财政短收、财源有限的情况下PG电子,化债推进,五年就可以节约地方利息支出6000亿元。实际地方可用的流动性会明显改善,地方对于地产相关政策的支出,包括房票安置、保障房建设、收储现房、保交付等各项地产工作都会受益。
前期市场预期中央财政下场主导地方政府化债,目前看仍然不现实,中央财政对加杠杆仍然偏谨慎。化债整体大背景下,应该是地方财政对”收缩“的预期开始改善,然后带动实体企业(特别是to G业务多的企业)、金融机构和居民修复杠杆意愿。
四季度的政策环境关键变量,仍然是央行和财政部的协同合作。财政部的6万亿化债也并不是财政增量的终结。预计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,对于专项债扩大用途,用于土地、现房收储PG电子,也会适时推出。财政部长也在周五表态,中国政府有较大举债空间,会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。
结合央行潘行长之前”良好货币环境支持积极财政“的表述,未来的中国”财政+货币“协同加深是可以期待的。而当前青年失业率、工业企业利润等核心的经济指标表现仍然较差,9月青年失业率接近20%,当月工业企业利润跌幅超过20%,均指向四季度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宽松,存在连续降准降息的可能。
对于宏观经济”需求不足、预期偏弱“的情况,当前政策的整体导向,不论是各类再贷款的投放,还是化债的深层含义,都指向了修正各类经济部门的负面、收缩预期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,仍然是”财政+货币“循环。
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如果地方政府通过化债轻装上阵,并通过专项债模式重新恢复健康杠杆能力,那么后续与政府有业务往来的企业,现金流状况改善,也会改变收缩预期,最终实体经济的收缩预期被扭转,会落实到居民和银行。
对于居民来讲,前期各类地产政策低效,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扭转居民的收缩和负面预期。以517新政为例,降低首付比例、去除按揭利率定价下限的政策,反而推使居民进一步提升首付比例。
我们通过统计局开发资金来源数据中的定金及预收款 / (定金及预收款+个人按揭),发现居民的首付比例提升,加杠杆意愿还在减弱。所以后续9月底降低存量房贷利率,对改善居民收缩、缩表预期有明显帮助。详见下图。
而另一个重要的观察对象就是银行,如果银行能改变对宏观经济整体的预期,那么与政府、居民、实体企业的预期改善共振,会形成正向循环。
在这里推荐各位朋友关注央行每季度的《银行家调查报告》,我们使用其中的地产贷款需求指数(越高需求越强)和银行贷款审批指数(越高越宽松),发现2024年以来,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政策支持下,地产企业主动融资意愿改善,银行贷款审批也出现宽松迹象。后续如果化债、支持收储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地,有助于改善银行的预期,形成良性循环。
综合基本面、外部环境和政策倾向,您觉得我们是否可以对地产行业乐观一些了?您之前说,投资者对地产行业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“高估短期变化,却低估长期趋势”,您现在是否对中长期地产趋势翻多了?
从中长期来看,房地产市场的回稳是大趋势。无论是我们跟踪地产开发贷投放金额,还是重点城市二手住宅租金回报率,均有企稳迹象。
投资者经常会“高估短期变化、低估长期趋势”。在房地产市场中,这种倾向尤为明显。2021-2024年是行业波动的低谷,房地产市场和企业出现很大的洗牌和变化,但市场已经开始筑底,开始进入复苏阶段。这表明,尽管短期内市场可能仍存在波动,但长期趋势是向好的。
对于地产投资,建议朋友们可以保持乐观。一方面,政策正在逐步转向友好,多项政策最终会形成合力。另一方面,从中长期来看,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仍然存在。因此,投资者应关注政策动向和市场长期趋势,避免因短期波动而做出过于悲观的判断。
综上所述,虽然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政策投放不会立即显现效果,但中长期趋势的回稳是大概率结果。投资者应保持乐观,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长期需求,把握住机会。